闫本亮演奏筹独奏《道场吹歌》。
在豫东大地上,流传着一种古老的乐器“筹”,目前在周口市仅传承于项城。日前,我们慕名来到项城秣陵镇祖师庙街,见到了筹艺传承人闫本亮,他特意演奏了筹独奏《道场吹歌》。
“筹”被称为民间艺术“活化石”。筹形似竹笛和箫,却为斜吹,音质介于笛与箫之间,兼有笛音的清脆、明亮与箫声的柔和、优美。《道德经》中“天地之间,其犹橐(du)乎”便是指筹。筹所吹奏出的声音,别有风味。
筹是一种罕见的乐器,筹音乐是中原地带道教音乐中的一个乐种。它早在北魏时期就已进入上层的宫廷乐队之中(河南巩义石窟中浮雕《帝后礼佛图》有证)。北宋时期,都城开封铁塔的琉璃砖上出现了吹筹人的形象,此时筹音乐已流于民间。清道光年以来,由于时局动荡,筹音乐经历了兴衰曲折的发展历程。
1986年,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村新石器遗址发掘出了随葬的至少16支骨笛,用鹤类尺骨制成,大多钻有7孔,斜吹之,发音嘹亮,七音齐备。专家考证,提出了筹之祖乃是古龠(yue)的观点,认为“筹”乃是古南龠在民间的一种变体孑遗,属中国吹管的祖型乐器,质朴的斜吹之法,至少已有八九千年的历史可考,蕴涵着重要的文化价值。筹的历史随着河南贾湖新石器遗址的骨笛出土而日益彰显。
筹形似竹笛,长约46厘米,直径约3厘米,筹身共有9孔,下端的2个是调音孔,吹奏时竖持,将上端置于口,右斜约45度角,故民间俗称为“斜吹”。筹的音色,介于笛箫之间,兼有笛的清脆明亮与箫的悠扬婉转,还可通过吹口角度的变化,调节音调。筹与高亢、明亮的管搭配在一起,音色调和优美。
筹在独奏时,管、笛和之,木鱼击节,声音优美动听。北宋汴京大相国寺佛教音乐发达,筹乃经常应用,明清流传更广。相传,光绪年间,项城高丘寺香火旺盛,筹常用于法事,后因战乱,寺败僧散,筹才外传。
今年47岁的闫本亮, 家住秣陵镇祖师庙街。1988年,他师从刘晨旭学习吹筹,曾以《道场吹歌》独奏节目参加河南省第六届民间音舞节获得铜奖,现为周口市音协会员,中华诗词学会会员,周口市诗词学会会员,项城市诗社理事,周口收藏协会理事。目前,任敦新和闫本亮是周口市仅有的筹技传承人。
上世纪初,项城高丘寺的明月法师将筹技演奏传授于隆昌法师和净虚法师。50年代,隆昌法师将此传授于任敦新,净虚法师将技艺传授于刘晨旭。80年代末,刘晨旭将技艺传授于闫本亮。
从清末到民国,社会动荡,国内佛事活动渐少,筹的生存空间始终处于濒危状态。
目前,受各种娱乐活动的冲击,使筹技几成绝响,抢救保护已迫在眉睫,项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已列为重点项目进行保护、宣传、申报。今年9月,项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申报的《筹音乐》(项城)入选第三批河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,其独特的演奏、优美的乐声、深厚的历史渊源等诸多特点,不仅得到了专家们的一致认可。
筹,作为中原道教音乐的独有乐器,既有佛家的艺术渊源,又吸纳了大量民间音乐素材,筹罕见的“斜吹法”,是中国斜吹管乐的发展脉络中不可替代的一环,在中国音乐发展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。
因此,对之进行挖掘整理,对丰富我国音乐艺术宝库具有重大意义。
责任编辑:周口艺术
暂无相关评论!